比特幣全網算力創歷史新高!礦工們又如何部署?加密貨幣的愛與恨 - 承
2023-01-16各種暴富神話、媒體誇張報道以及人們的 FOMO(Fear of Missing Out)使得 2017 年成為比特幣進入大眾視野的一年。一浪高潮一個低谷,2018 年至 2020 年加密貨幣進入熊市,直到美國無限 QE 救市救經濟才迎來新一波加密浪潮。這趟致富直通車使不少投資者一夜暴富,亦有人輸得「褲穿窿」,我們來看看這是個什麼樣的故事。
數碼淘金潮
升值三千萬倍的比特幣與他的同伴,成為了今次無限 QE 的主角。2020年12月,加密貨幣市場因 QE 關係,開始進入牛市。投機者都開始注意到今次的機會,開始發挖各樣暴富機會。而其中一個門檻較低的是用顯示卡挖 ETH。當時不少人在社交網分享挖礦兩個月即回本﹑RTX2080 每日可賺 USD$5﹑挖礦財富自由等等。本來我都只是看看而已。但到了農曆新年,最早入場挖礦那批礦工已經賺夠回本。看到這樣我的心難忍這樣的金錢誘惑,於是我花重金買下了一批電腦硬件去組裝我人生第一台礦機。
礦工花重金添置礦機提高收益
裝機完成後,我立即下載挖礦所需的軟件 ─ Nicehash,這個是最簡單易用的挖礦軟件,簡單幾個步驟即可開始挖礦。當時我的配置是一台 RTX3080,一台 RTX2080,最高每日收益高達 USD$20,一個月高達 USD$600,換句話說兩個月就可以回本。當時真的很興𡚒,沒有想過賺錢可以這麼輕鬆。
一張 RTX 3080 可以挖到價值 USD$9.14 的 ETH
但漸漸,挖礦的問題開始浮現。首先,每日的收益十分不穩定。礦工們的收益都基於目前挖礦難度﹑幣價﹑以及礦池發放收益的模式及頻率等因素。當愈多人同時挖礦,則會令挖礦難度上升以及攤薄礦池收益,令礦工收入減少。其次是散熱,我將電腦所有風扇都換做俗稱「貓扇」工業級散熱風扇,功率固定 100%,那個噪音巨大得真的很令人難忘。最令人詬病的是耗電問題,我這樣運作兩台礦機,一個月電費直迫千五港元,減去收益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賺。更不用說每日要忍受挖礦時帶來的噪音及廢熱。
最後我決定在4月出清所有礦機硬件,正好在淘金潮最高峰時退出。就因此而賺了一小筆。
中心化的去中心化金融
出清礦機賺了炒價以及挖礦的收益,使我有一些閒置資金可以投資。剛好我見想更進一步了解加密貨幣生態,於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DeFi。
早在四月,我已有留意 BSC 上的 Pancakebunny。這個挖礦收益平台,可將流動性挖礦(Liquidity Minting)收益最大化。留意這個挖礦跟以上提及用顯示卡挖礦是兩碼子的事,流動性挖礦是指投資者為 DEX 提供流動性,成為 Liquidity Provider(LP),其他 DEX 使用者如透過該 LP 交易,當中手續費會分配給 Liquidity Provider,而這個收益模式則可以稱為流動性挖礦。
Pancakebunny 上的礦池收益很誇張,最高試過 200% 年利率。就算放在今天加息大時代來看,各大銀行定期存款利率都只不過做到 5-6%,可想而知 200% 是一個天文數字。看到如此龐大的利潤,我無理由不去玩玩吧?我小注 USD$1000 先試試看,過了一星期這小注已經滿足不到我,加大籌碼到五千,最後更去到一萬。在短短一個月,就賺了近 USD$1000 的利息,躺平賺錢的感覺十分良好。
踏入初夏,有艘鐵達尼號駛進加密貨幣藍海。看似牢固的穩定幣機制﹑每日創新高的 TVL 以及最重要是每日高達 1.5% 的 APR,促使 Iron Finance 成為 DeFi 六月新星,整個市場都為之瘋狂。我立即將所有資金 All-in 全放進 Iron Finance 生態, 用了 USD$10,000 買入 433 個 Titan 幣,不用兩天就升到 USD$13,000。
433 個 Titan 在 2021/06/13 價值 USD$13,000
殊不知,這艘巨輪觸礁了。不是擱淺,是從攔中腰斷開兩半,極速沉末。所有事情只發生在彈指之間,我還在上班對事故全不知情,當我看到新聞時已經太遲,那 USD$13,000 已經化為烏有。回過神來,錢包上只剩下 433 個廢幣,我欲哭無淚。恨當時為何沒有發現事情的端倪,沒能早點發現及時止損。如果當其時已經有像 BlockTracer 的即時 SMS 異動提示服務,當事故發生時第一時間通知投資者,就可將損失減到最低。
2021年6月中旬 Iron 幣突然脫鈎引致 Titan 幣被大幅拋售及增發
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
結果是殘酷無情,人們亦食相難看。不過其實是有方法避免出現像我一樣慘烈的下場。每次投資新項目,都要 DYOR (Do You Own Research),要自己對項目方的背景,曾參與的項目,項目的白皮書,發展方向藍圖等都仔細研究一次。用自己對市場的了解以及對項目的了解程度再作投資決定。即使一個項目十分優質,團隊及其 Business Model 都十分有發展潛力,但不要忘記還有很多外在因素會影響到項目發展,甚至是存亡。我建議最多只佔整個投資組合的 10% 就好,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上,要分散風險。
FOMO 都是很多項目方會使用的操控市場的手段。項目方會預備一筆資金,在配合 Marketing﹑Social Media 的攻勢下,突然拉升幣價,再透過 Social Media 向不同 Channel 發放拉升消息,再作一些官方的軟性宣傳,令一些沒有 DYOR 的投資者恐荒地將資金投入。這令項目方可以在投資情緒高漲情況下抽身離場,幣價就因項目方 Rug Pull 而插水,甚至歸零。所以投資者應防範該情況出現。當一個項目曝光率過高,不斷有媒體報道,社交平台不斷有人討論,幣價一日抽升 50-100%,那好大機會出現了 FOMO 情況,要即時沽清以防損失。
小結
接下來就是「戲肉」,同時都是最多人有所經歷過的故事,在前進到下一站之前,讓我們在驛站先喝口茶休息一下吧。各位讀者如果喜歡小弟的分享,敬請留意下一篇文章『加密貨幣的愛與恨 - 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