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妥協還是算計?美國納入比特幣戰略儲備的雙面劇本

2025-04-23

 

過去十多年來,美國對比特幣的態度可說是跌宕起伏、充滿戲劇張力:從早期「這是恐怖份子與毒販的資金渠道」,到後來「這是一種高風險的投機工具」,再到如今傳出美國正考慮將比特幣納入國家戰略儲備——請問這是什麼轉折式劇情?國際金融界的「周處除三害」嗎?

而這一切的背後,隱藏著一場令人拍案叫絕的政治與經濟邏輯博弈:美國,是否正在向比特幣「妥協」?

 

比特幣:從「造反者」到「國家資產」的華麗轉身

比特幣誕生於2009年,正值雷曼風暴餘波未了、全球對傳統金融體制信心崩潰之際。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留下一段神秘的程式碼和一行報紙標題,宣告一場去中心化金融革命。

對美國來說,比特幣代表的可不是什麼科技創新,而是去美元化的叛軍先鋒。這個東西繞過銀行、繞過聯準會、繞過國際清算系統SWIFT,還能一鍵轉帳給伊朗或俄羅斯。這哪是什麼區塊鏈創新?這根本就是一枚數位定時炸彈。

所以早期美國是嚴防死守。甚至一度祭出極嚴格的KYC(了解你的客戶)與AML(反洗錢)規定,連交易所都得一邊運營一邊背誦法律條文。

然而,時移勢易。

2024年開始,華爾街資金大量湧入、現貨ETF開綠燈、各大投資銀行紛紛設立比特幣部門,甚至傳出美國財政部開始考慮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資產……此情此景,就像是唐三藏突然邀請孫悟空加入佛祖基金會。

 

 

把敵人變成儲備:是妥協,還是更高明的收編?

我們可以理解為,美國的這一舉動,是一種現實下的妥協。

現實壓力1:美元霸權開始鬆動

俄烏戰爭後,美國凍結了俄羅斯的大量美元外匯儲備。這一舉措震驚全球,各國央行紛紛開始尋找替代資產。不少國家如伊朗、委內瑞拉甚至薩爾瓦多,乾脆跳過美元,直接擁抱比特幣。

美元霸權的根基之一,就是全球願意把美元當作「信任媒介」與「儲備資產」。而比特幣的崛起,等於出現了一種不由美國控制的替代品。這件事美國怎麼可能無動於衷?

現實壓力2:比特幣越打越火,打不過乾脆加入

美國政府也明白,與其全面封殺比特幣,不如納入自己體制中,掌握其制度性基礎設施:

- 投資銀行提供交易服務

- ETF合法合規

- 礦場在美國本土擴展

- Coinbase、Gemini等平台成主流入口

換句話說,美國不只沒有打敗比特幣,反而將它內化、制度化,甚至悄悄殖民化。

 

所以,這真的是妥協嗎?

這場「妥協」,更像是一場「雙贏的收編行動」。

對美國來說,這是建立數位資產規則的絕佳機會:

- 將比特幣納入儲備 → 增加資產多樣性

- 接管交易所、冷錢包基礎設施 → 掌控命脈

- 訂立全球標準 → 提升國際話語權

對比特幣來說,這是通往「主流合法金融」的成人禮:

- 獲得政府認可 → 增加公信力

- 納入國家儲備 → 打入主權機構

- 與黃金並列 → 從邊緣走向核心

但這裡也有個天大的問題:一旦進入體制,去中心化的精神還剩下多少?

 

去中心化理想,會不會就此消失?

比特幣誕生之初,是「對抗中心權力」的精神象徵。如今若納入美國戰略儲備,是否會:

- 成為「受政府監控」的資產?

- 被納入監管框架、強制透明化?

- 最終變成美國操控市場的金融工具之一?

甚至有一天,美國政府可能用比特幣發動金融制裁,例如:「某地址被列為黑名單、礦工請拒絕確認」。這種事情,技術上不是不可能。

我們可以說,比特幣進入國庫,的確是對它去中心化信仰的某種稀釋。

 

結語:這是去美元化的勝利?還是被美元「收編」的開始?

美國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看似是向市場妥協,實則是一場國家級的金融戰略調整。他們很清楚,比特幣已無法被剷除,那就乾脆納入麾下、制度化、金融化、ETF化,最後再打上星條旗認證印章。

這不是投降,這是重組秩序。

比特幣,也許贏得了入場券,但能否守住它的靈魂與自由?這場博弈仍在繼續。

誰會改變誰?比特幣,還是制度?

 

UD 是香港領先區塊鏈及網絡安全方案供應商
致力助不同的企業通過創新區塊鏈技術進一步發展業務,從 Web 2.0 向 Web 3.0 的新時代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