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連環暴雷的覺醒
2023-03-29
自上次 USDC 脫勾事件才兩周,傳統金融世界已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銀行連環暴雷,銀行債劵一夜歸零。先是 3 月 12 日,美聯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緊急發聲明,表示會為矽谷銀行等銀行保底,儲戶保證 100% 存款可取回,該聲明的確保住了儲戶的業務,受事件波及的 USDC 一度重新與美元掛勾。
然後事件令到公眾對銀行信心急跌,波及各國銀行,提款潮不斷,終於在 3 月 19 日傳出瑞士信貸集團告急,要麼央行救助,要麼就破產清盤。
瑞士政府反應也極為敏捷,在兩日時間就拉攏瑞銀集團,以逾 3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長期競爭對手瑞士信貸集團,政府為了達成這筆交易,先會向瑞銀集團提供逾 90 億美元,以彌補瑞銀收購瑞信可能蒙受的部分損失;額外再借給瑞銀逾 1,000 億美元的流動資金,瑞銀可謂佔了便宜又賣乖,長期競爭對手一夜倒地,還成了救活瑞信一眾儲戶及股東的英雄。
遺憾的是,瑞信被救活了,一群瑞信的債主卻成為了替死鬼,承擔了所有損失 — 瑞銀願意收購,必要條件是要監管機構將瑞信 173 億美元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T1)撇帳,可憐是一眾投資者,明明手持優質債券,卻一夜變成廢紙,延伸至債劵市場大亂,一大堆銀行額外一級資本債券遭恐慌性拋售,整個銀行業市場都被情緒主導,價格大上大落。
比特幣白皮書
「互聯網貿易已經變得幾乎完全依賴金融機構作為可信任的第三方來處理電子支付。儘管對於大部分交易這種系統運行得足夠好,但仍需忍受基於信任模型這個固有缺點。比特幣是一種完全的點對點電子貨幣,應當允許在線支付從一方直接發送到另一方,而不需要通過一個金融機構。」
去中化金融的覺醒 你的財產真的屬於你嗎?
同一時期,比特幣卻沒有受到以上種種事件影響,而是從低於 2 萬美元的價位,回升至 2.7 萬美元。是次升幅,市場解說是資金避險。筆者卻更覺得,這是去中化金融的覺醒。
試代入一個虛構角色,想像一下,如果你將自己所有的流動資金,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現金儲放在矽谷銀行,第二部分購買了瑞士信貸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餘下一部分放在美國其他銀行好了。
於是你剛經歷了矽谷銀行破產事件,正苦惱地找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申請取回那被困於矽谷銀行的資金,瑞士信貸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卻一夜歸零,結果你手上餘下的流動性,你還願意放在美國銀行嗎?
美國一天仍處於加息周期,任何一間銀行可能會因為在低息週期買入低回報的美債,而出現帳面虧損,只要銀行擠兌,帳面虧損就要變成實現虧損了,這已經不是獨立某間銀行的單一問題,而是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你還願意陪銀行去冒這個險嗎?
銀行飲鴆止渴 美元持有人將「溫水煮蛙」式失去購買力
也許你會反駁,美聯儲和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不是救了矽谷銀行嗎?再有其他銀行出事,他也一定會救助吧?
首先,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資產,不到美國所有銀行總存款的 1%,多幾間銀行暴雷,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是否都有資金去救,這是一大問題。美聯儲也有很自知之明,為免再有更多銀行投降,率先推出了新的預防銀行擠兌融資工具—銀行定期融資計劃 BTFP,以及更新現有借貸機制。兩個計劃最大亮點,是允許銀行以債券的面值作為抵押。
用白話去演繹:「買國債變負資產不用怕,美聯儲按買入價借錢給你,給你度過難關,不過你還得繳我利息,日後慢慢還。」結果大家可以想像到,銀行和美聯儲借款額激增十倍,兩周就把美聯儲半年努力縮表的錢派出去,市場也解讀此為另類量化寬鬆,筆者卻認為,此舉比量化寬鬆更差。
這次銀行暴雷,就是因為加息導致債劵利率不吸引,再加上縮表,原本由美聯儲承接的債劵沒有了支持,銀行才變負資產,現在美聯儲借款給銀行,就如飲鴆止渴,流動性不足是解決,虧損卻更大了,千瘡百孔的銀行要如何才能翻身? 要麼就是更大規模量化寬鬆,要麼就是把問題延後一兩年,找一兩間「金融機構」埋單,你說哪一種選擇更好?
早在比特幣白皮書,已經指出依賴金融機構的信任模型為固有缺點。要抗衡這個缺點,人類需要一個點對點電子貨幣系統,並且不需要通過一個金融機構儲存電子貨幣價值。到底白皮書中所指的「金融機構」,是近日連環暴雷的銀行業,抑或可合法印制美鈔的美聯儲?這個問題值得持有美元的讀者們好好思考了。